2010-10发布的《2010美国心脏协会(AHA)心肺复苏( CPR)及心血管急救(ECC)指南》(简称《2010心肺复苏指南》)已成为全球心肺复苏的最新标准。为了能在临床尽快实施新标准.我院于2011-04采用2005版心肺复苏培训模拟人的“训练”工作方式对护士进行新指南的培训.效果良好。现报告如下。
1 资料与方法
1.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招聘的护士10人,男2人,女38人,年龄(23.08±1.80)岁。本科7人,大专33人。所有人员均在2011-01接受过2005 CPR指南的培训。
1.2培训方法 首先进行理论授课.然后按照2010版CPR操作流程.在2005版BZ/CPR 680.A高级自动电脑高级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上进行逐步讲解和示范。
1.2.1 正确选择工作方式 训练和考核时均选择“训练”工作方式。因为“考试”工作方式下操作必须先正确吹气2次后才能进行胸外按压,如果按照新标准先按压就会有持续的错误语言提示.对操作者造成干扰;而选择“训练”工作方式.就可以避免此类语言提示的干扰
1.2.2 巧用报警系统指导练习 2005 版高级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有3种亮灯报警功能:即人工呼吸和按压位置及强度正确、错误的指示灯显示、数码记数显示、错误的语言提示:按压强度4~5 cm区域为正确、<4cm区域为“按压不足”,>5cm区域为“按压过大”。因新标准要求按压强度至少5cm,所以只需把“按压过大”报警即红灯亮视为“按压正确”,黄、绿灯亮(除等于5cm的以外)视为“按压不足”即可。其他报警功能不变。
1.2.3 CPR操作流程设计通过轻拍肩部并大声呼唤来判断有无意识.同时快速判断有无呼吸:确定无意识、呼吸.立即大声呼救:将其置于平卧位.暴露胸部.触摸颈动脉搏动6 s;确足无搏动.立即行胸外按压.按压幅度至少5cm.按压频率至少100次/min;完成30次按压后,迅速检查并清除口腔异物及分泌物.用“仰头抬颏”法开放气道.给予口对口人工呼吸两次:然后以30:2的按压通气比率继续CPR5个循环或2 min;再次判断呼吸及颈动脉搏动<10 s。
1.2.4 操作训练、考核及评分方法 示教后即开始在模拟人上充分练习.练习时间为1d。于训练前和训练结束后分别测试成人单人CPR操作成绩一次.均使用电脑打印长条成绩单
进行评分.并对C-A-B步骤、按压强度及频率3个新更改项目的操作成绩进行比较。具体评分方法是:统计按压强度曲线中<50mm的次数为“按压不足”次数,>60 mm次数为“按压过
大”次数.按压强度正确次数=150-(按压不足+按压过大)次数:测量每轮按压占用的时间,即可计算出按压频率.<100次min为过慢..120次min为过快:其他项目的成绩以电脑打印数据为准。
1.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.0进行统计分析,训练前后的成绩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。
2 结果
训练前后C-A-B步骤均正确;训练前后按压强度成绩比较,P<0.01,按压频率成绩比较,P<0.05,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。
3 讨论
3.1 操作训练的重要性 训练前后C-A-B步骤均正确。培训人员为什么会做得这么好?因为C-A-B步骤属理论范畴.知道就可以做到:而训练前按压强度和频率的正确率只有72. 62%和11%.这是因为此两项属技能操作范畴。要准确地把握好按压强度和频率需要一定的技巧性.动手练习是掌握该项技能的关键。因此.只注重理论学习而忽视操作训练是很难保证高质量CPR的。
3.2培训应突出重点 在新指南中确保实施高质量CPR的方法越来越受关注。所以.培训必须集中在确保正确实施胸外按压上。按压正确与否不能凭主观感觉来判断.必须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进行质量控制.而采用电脑自动报警、打印评分系统就能更准确地反馈学员成绩.更好地控制培训质量。同时也能给学员一个自我评价的平台,提供迅速纠正错误的机会。
3.3培训方法的利与弊 有研究表明.应用新的复苏指南可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存活率。然而需要一种加快实施新指南的方法.这个过程可能需要2.5~4a的时间。而应用2005版高级电脑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新指南的培训,则可以就地取材,迅速开展,从而加快新指南在临床的实施。不足之处就是评分虽然客观但不能全自动化.所以.有条件最好使用2010版模拟人进行CPR培训,以实现电脑自动评分。